《芈月传》这部剧让许多观众记住了秦国的一位名将——白起。剧中的白起是一个孤儿,几乎无人关心,如果不是芈月的救助和培养,他可能就没有机会成为后来那位赫赫有名的战神。可是,历史中的白起与剧中设定大不相同。他并非外族流落的孤儿,而是生于陕西眉县。白起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与魏冉有着较深的关系牛金所配资,但并非因为芈月的影响。
白起有“战神”之称,然而他不仅仅是一个能打仗的将领,更多的是一位具备卓越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军事家。他熟练掌握兵法,擅长布局战略,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为秦国的扩张扫清了不少障碍,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白起原是楚国人,出生年份无从考证。随着秦国的崛起,白起离开楚国,投身于秦国。凭借出色的军事表现,他得到了魏冉的提拔,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逐渐升任为威震四方的将领。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十三年,白起被任命为左庶长,带领秦军攻打韩国。第二年,时任秦国丞相的魏冉举荐他为主将,率军再次出征韩、魏两国。白起采用了“先弱后强,避实击虚”的战略,成功歼灭了联军24万人,还俘获了魏国的大将公孙喜。
展开剩余74%接下来的战役中,白起再次渡过黄河,攻下了韩国安邑以东至乾河的大块土地,取得了极大的胜利,名声远扬,成为令敌国闻风丧胆的战神。秦昭王大为高兴,封他为国尉。此后,白起的官职不断晋升,到公元前258年,已升任为大良造,掌握着军政大权。大良造是秦国古代最高的军职,只有秦国一统天下之前的统治者秦孝公时期拥有。
作为大良造,白起的征战脚步并未停止。他继续发动军事攻势,攻下了魏国的61座城池。秦昭王二十一年时,他再度带兵攻赵,占领了赵国的光狼城。白起成名的伊阙之战,标志着秦国对楚国的逐步蚕食。尽管秦国表面上与楚国和睦相处,但其实秦国的野心从未停歇,灭楚成为秦国的必然目标。
在随后的几年里,白起多次亲自指挥伐楚,最终将楚国纳入秦国的版图。秦昭王封白起为武安君,继续为秦国的扩张立下赫赫战功。随着楚国的灭亡,白起的目光又转向赵国。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派出了廉颇、赵括等大将迎战,然而,白起通过分析赵括的弱点,巧妙设计了诱敌之计牛金所配资,最终一举取得了胜利,导致赵国元气大伤,长时间无法恢复。这场胜利也标志着六国对秦国的抵抗几乎已宣告失败。
然而,白起不仅是个战神,还是个“杀神”。根据后来的统计,战国时期战死的士兵多达两百万,其中大约一半死于白起指挥的战役。白起在三十多年间指挥了七十多场战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此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其严厉的军纪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白起对部下的要求严格且独具一格。
白起对秦军士兵有一条特殊的规定,那就是“不得吃羊肉”。这一点听上去有些奇怪,但实际上却是为了确保战斗的保密性和军队的战斗力。羊肉膻味浓烈,古代的烹饪手段也无法压制这种味道,白起担心如果秦军将士以羊肉为主食,肉味会飘得很远,极有可能暴露军队的位置。为了证明这一点,白起亲自让吃过羊肉的士兵走出五十步远,结果留下的膻味依然能清晰闻到。这个细节展现了白起的深思熟虑与精妙谋略,也为长平之战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然而,任何一位功高震主的将领,都难逃帝王的猜忌。尽管白起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秦王对他的猜疑逐渐加深。白起的成功和他手中的兵权,让秦王心生忧虑,害怕他谋反。尽管白起心无二心,秦王还是因为这一点点疑虑,开始疏远并打压他。在范雎的制衡下,白起最终被迫辞去职务。秦王抓住这一机会,命令白起自尽。就这样,这位曾经为秦国屡立战功的战神白起,悄然陨落。
这段历史的结局,印证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古老道理。尽管白起为秦国创造了巨大的军事成就,但功高震主最终让他失去了生命,也让秦国失去了这位最强悍的大将。
发布于:天津市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