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子女,作为最直接、最亲近的血缘关系,自古就被人提及“虎毒不食子”的格言来象征其天性。然而历史并非没有例外:在古代的某些时期,父亲竟被迫吃下亲生儿子的肉,成为令人震惊的铁证。最著名的案例发生在商朝末年的西伯侯姬昌与他的长子伯邑考之间。传说商纣王为了试探并羞辱姬昌,命人杀死伯邑考永隆配资,做成肉饼献给他吃。宴席散发着油脂与香料的气息,姬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吞下了来自自己儿子的肉,痛彻心扉之时才意识到这是一场以血肉为代价的试炼。事后,商纣王才允许他返回西岐,开启另一段历史的序幕。
几百年后,周朝进入春秋战国的分裂时期,局势从春秋的诸侯争霸走向战国的强国并立。那时韩、赵、魏三家已以三分晋国为界,东周也从春秋过渡到战国的格局。为了摆脱赵国的压制、寻求更广阔的霸业,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改革永隆配资,魏国的综合国力一度超过赵、韩。与此同时,中山国借机向赵国发动攻势,赵国向魏国求援。魏文侯为打破地域制约,提出以赵国南部之智地作为交易条件,赵国遂同意交换,期望借此削弱魏国在地理上的约束。
展开剩余43%这一时期,魏相翟璜看准时机,向魏文侯推荐他的门客乐羊出任主帅,率军出征对中山国展开攻势。乐羊的儿子乐舒恰是中山国的将领,且曾经杀死了翟璜的儿子,但翟璜依然坚持信任乐羊,坚信他的人品与才能能够为魏国立下功勋。由于敌强我弱,乐羊并未冒进求功,而是采取稳健、循序渐进的策略,逐步夺取中山国的城池。中山国在连番挫败中节节退败,濒临崩溃之时,国君竟杀死了乐羊的儿子乐舒,并把乐舒的肉煮成肉汤,送入乐羊的军营,意在以此威逼他退兵。乐羊见儿子被害,心中悲愤难平,但为魏国前途,他在全军将士面前一口气喝尽那碗肉汤,终于带兵击败中山国,一举灭亡了对手,因而声名大振。
魏文侯因此将乐羊安置在中山国的灵寿之地永隆配资,以表功绩,但也因他残忍的行径而对其评价不高,认定他缺乏血肉之情,因此日后再也没有重用他。乐羊就在灵寿安家,死后安葬于此,乐家自此在中山国灵寿世代居住。后来名将乐毅被视为乐羊的后代,成为历史长河中这一支家族的传承与光辉的延续。
发布于:天津市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