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鼠鼠尾测痛仪光照甩尾法也叫光热甩尾法或辐射热甩尾法,大小鼠鼠尾测痛仪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一束光照射到鼠尾上产生集热效应福盈策略,使鼠尾的局部升温产生痛觉,当超过动物忍耐的痛阈时动物就产生甩尾逃避,以此方法来判断动物痛阈的高低和变化的方法就叫光照甩尾法。
一、核心工作原理
光热刺激与痛觉诱发
波长780-2500nm的红外光束经抛物面反射镜聚焦于鼠尾区域(通常距尾根1cm),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匀速上升,刺激痛觉神经末梢。
痛阈判定:当温度超过动物耐受阈值时,触发甩尾反射(尾部轻敲或甩动),内置传感器同步捕捉动作并自动停止计时,记录刺激开始至甩尾的潜伏期(反应时间)。
保护机制:预设切断时间(通常20秒),避免组织受伤。
数据采集与分析
计时精度达0.01秒,自动锁定痛阈值;
支持存储20只/组、100组数据,可通过U盘导出至Excel进行统计分析。
展开剩余69%二、标准化操作流程
动物准备:约束动物于固定筒,暴露尾部并定位刺激点(距尾根1cm)
设备校准:预热仪器,调节红外光强度(通常40W)与光斑直径
刺激实施:启动光源同步计时福盈策略,观察甩尾反应(自动停止计时)
数据重复:每动物重复测试3–5次,取潜伏期均值以减少误差
注意事项:
环境需保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影响动物行为;
实验间隔≥10分钟,防止局部组织热蓄积导致痛阈漂移。
三、应用场景
1. 镇痛药品研发
药效评估:对比给药前后甩尾潜伏期变化,量化镇痛效果(如吗啡类药可延长潜伏期150–200%);
机制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模型(如TRPV1敲除鼠)验证痛觉传导通路靶点。
2. 病症模型痛觉评估
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结扎模型潜伏期缩短30–50%,提示痛觉过敏
慢性症痛:足底佐剂诱导症致潜伏期下降40%,反映热痛觉敏感化
脊髓损伤:T10节段挫伤后甩尾反应加速,提示脊髓痛觉调控异常
3. 痛觉生理学研究
探究年龄、性别对痛阈的影响(如老龄鼠潜伏期延长);
评估环境毒素(重金属)对神经敏化作用的剂量效应。
四、技术优势与局限
优势:
非侵入性刺激,避免机械损伤导致的干扰;
自动化计时减少人为误差,灵敏度高于热板法。
局限:
尾部温度不均可能引起数据波动(需控制室温22±2℃);
不适用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模型(如脊髓横断)。
该方法通过准确量化痛觉反射,为镇痛药开发及神经类病理学研究提供核心实验依据。
发布于:安徽省红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